- 最大的宇宙地圖
- 在行星形成盤中發現生命基本化學物質
- 模擬恆星被黑洞吞噬的最終時刻
- 宇宙磁場與宇宙同齡的起源之謎
- 「殭屍星系」復活
最大的宇宙地圖 原文
圖說:Six images of galaxies taken from nearly 800,000, from upper left to lower right: the present-day universe, and 3, 4, 8, 9 and 10 billion years ago.
圖片來源:M. Franco / C. Casey / COSMOS-Web collaboration
- 天文學家利用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創建了迄今為止最大的宇宙地圖,涵蓋近80萬個星系,挑戰了早期宇宙形成理論。
- 地圖揭示了宇宙大爆炸後僅10億年內的星系分佈,顯示早期宇宙中星系形成速度比預期更快,挑戰現有宇宙演化模型。
- 研究發現早期宇宙中存在大量類似銀河系的螺旋星系,以及超大質量星系,這些星系的形成效率高於預期,顯示宇宙早期可能更活躍。
- JWST的近紅外相機(NIRCam)與先進數據分析技術,使研究人員能精確觀測遙遠星系的光譜,推斷其化學成分與形成歷史。
- 地圖顯示的星系分佈與數量,促使科學家重新思考暗物質和暗能量在宇宙結構形成中的作用,顯示早期宇宙可能存在未知物理機制。
- 研究團隊計劃進一步探索星系如何從早期氣體雲演變為複雜結構,並希望揭示更多宇宙演化的秘密。
在行星形成盤中發現生命基本化學物質 原文
- 天文學家首次在原行星盤中發現「稀有同位素甲醇」(methanol isotopes),這是生命基本化學物質的重要線索,成果刊於《Astronomy & Astrophysics》。
- 研究團隊以 ALMA(智利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波/次毫米波陣列)觀測,鎖定距離地球約 330 光年、質量約為太陽 1.6 倍的年輕恆星 HD 100453 旁的原行星盤。
- 因 HD 100453 的質量較大,其環繞盤較暖,盤內甲醇冰轉化為氣態,位置約在離恆星 1.5 十億英里(約 16 個天文單位)處,使 ALMA 能夠偵測。
- 測得的甲醇與其他簡單有機分子之比,與太陽系內彗星相似,暗示原行星盤內的有機冰可遺傳至彗星,而彗星可能把這些成分送進行星 。
- 此次同位素甲醇的偵測,證明分子雲階段的有機冰成分可度過恆星形成階段保留至行星盤。
模擬恆星被黑洞吞噬的最終時刻 原文
- 天文學家利用超級電腦模擬中子星被黑洞吞噬的過程,揭示其表面因黑洞強大引力撕裂,類似「蛋殼破裂」,引發劇烈的星震與衝擊波,研究發表於《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 模擬顯示中子星被吞噬前可能形成短暫的「黑洞脈衝星」,其磁場扭曲產生阿爾芬波(Alfvén waves),發出快速電波暴(FRB),可被地球上的電波望遠鏡探測。
- 研究預測此類碰撞會產生可探測的電波訊號,未來加州理工學院的2000面電波陣列可能捕捉這些訊號,提供黑洞與中子星交互的證據。
- 這項模擬展示了中子星被黑洞吞噬時的「蛋殼破裂」現象,揭示星震、衝擊波與潛在電波訊號,
- 此研究超越理論模型,首次模擬中子星被黑洞吞噬的詳細過程,幫助天文學家理解宇宙中最劇烈的碰撞事件,並可能揭示黑洞物理與宇宙演化的新線索。
宇宙磁場與宇宙同齡的起源之謎 原文
- 宇宙充滿微弱但持久的磁場,範圍從星系螺旋臂到超強磁星等多種強度。
- 銀河星系群及宇宙網絲等大尺度結構也存在磁場,強度約地球磁場的十億分之一,但延伸數千甚至上萬光年。
- 地球磁場由液態鐵鎳的發電機效應生成,但對於星系團和宇宙網絲的磁場,起源機制尚不明朗。
- 理論上,磁場可能在宇宙初期幾秒鐘內由某種奇異機制誕生,或由超大質量黑洞周圍極端天體快速產生並擴散。
- 義大利研究團隊利用「旋轉測量」(rotation measure)和同步輻射(synchrotron emission)兩種技術,直接測量並模擬宇宙網絲中的磁場強度。
- 研究發現,網絲中磁場強度隨距離星系遠近並未顯著衰減,若由星系產生則應在其附近更強,卻並非如此。
- 研究顯示,早期宇宙的磁場強度高於現代,支持宇宙初期就已存在大尺度磁場的假設。
「殭屍星系」復活 原文
- 天文學家發現深空中一些看似「死亡」的星系(停止恆星形成)正在經歷新的恆星形成爆發,被稱為「殭屍星系」。這些星系原本被認為已「淬熄」(quenched),即不再形成新恆星,但近期觀測顯示它們仍有顯著的恆星形成活動。
- 研究團隊利用哈伯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數據,分析了1067個看起來已停止恆星形成的橢圓星系。其中15%的星系顯示近期(過去10億年)形成了高達10%的恆星,顯示它們並未完全「死亡」。
- 團隊利用紫外線觀測追蹤隱藏的恆星形成活動,因年輕、質量大的恆星會在紫外線光譜中發出強烈光芒,揭示這些星系的「復活」現象。
- 星系合併被認為是可能原因之一,通過吞噬年輕星系獲得新氣體以形成恆星,但研究顯示這種復活與星系環境密度無關,排除合併為主要原因,內部未知過程可能是關鍵。
- 這些發現挑戰了星系淬熄的傳統理論,顯示星系演化可能更複雜。研究論文發表於 arxiv.org/abs/2504.05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