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科學家提出尋找系外行星的新方法:檢測其磁層信號

  • 上版日期:111-08-17

截至目前為止(2022/8/17),科學家發現了5,069顆系外行星,並有8,833顆正等待確認。科學家尋找系外行星的方法,主要包含凌日法(Transits)、逕向速度法(Radial Velocity)、直接影像法(Direct Imaging)、微重力透鏡法(Gravitational Microlensing)及天體測量法(Astrometry)等。大多數的系外行星都是透過凌日法找到的,目前共有3,850顆,約占總數量的76.5%。
 
見圖說圖說:每年累計偵測系外行星統計表。圖片來源:NASA Exoplanet Archive
 
凌日法是利用光學望遠鏡經過長時間觀測恆星亮度,若恆星亮度隨時間發生週期性的減弱下降,則表示可能有行星從其前方經過,遮蔽母恆星部分光源。不管是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TESS)或已除役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都是凌日法的強大觀測工具,但是本方法也有局限性。其中最大的一項限制是,受觀測的系外行星必須經過望遠鏡與其母恆星之間,才有機會被觀測到。凌日法主要依賴光學望遠鏡,目前科學家提出一種新的尋找系外行星方法,主要透過電波望遠鏡探測系外行星。

在無線電波長下觀測系外行星並不容易,大多數行星不會發出無線電波,但是恆星會。由於恆星閃焰(stellar flares)等因素,來自於恆星的無線電波光源也可能有很大的變化。但是像木星這類的大型氣體行星,也可能有強烈的無線電波源,這些無線電波源不是來自於行星本身的發光,而是由於其強大的磁場導致,主要是因為來自恆星風的帶電粒子與磁場相互作用,因而產生無線電波源。木星的無線電波源是非常強的,甚至可以利用自製的電波望遠鏡來觀測,天文學家已經觀測了幾顆棕矮星的無線電波信號。
 
見圖說圖說:系外行星磁場示意圖。 圖片來源: Jack Madden/Cornell University


見圖說圖說:甚大天線陣列(VLA)觀測木星的無線電波影像。圖片來源: Imke de Pater, Michael H. Wong (UC Berkeley), Robert J. Sault (Univ. Melbourne)

 

但目前還沒有清楚的觀測到來自系外類木行星圍繞其母恆星運行的無線電波信號。在這項新研究中,天文學家研究了這些信號可能出現的樣子,這個模型建構在磁流體力學(magnetohydrodynamics,MHD)的理論上,它描述了磁場和電離氣體如何交互作用,並將本模型應用於HD 189733行星系統中,該系統已知有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研究團隊模擬了其母恆星的恆星風如何與其行星的磁場相互作用,並計算出該行星的無線電波信號。
 
見圖說圖說:新模型產生的合成無線電波圖像樣本。圖片來源: Soumitra Hazra, et al
 
本研究發現了兩種現象。第一,研究團隊發表了這顆系外行星產生的清晰光變曲線,這是由於系外行星運動,所產生的無線電波變化的信號。這個運動的無線電波觀測是非常精確的,甚至比光學的都卜勒效應觀測更精確。第二,研究團隊發現,無線電波觀測亦可以觀測到系外行星環繞母恆星的凌日現象,在無線電波信號中會有特定的特徵,顯示系外行星的磁層是如何從母恆星前面經過,這表示天文學家可以更精確的觀測到系外行星磁層的強度和大小。

這兩種信號非常微弱,因此需要新一代的電波望遠鏡協助,才能有更好的觀測結果。如果觀測到系外行星無線電波信號,這些信號將為天文學家提供系統中至少有一顆行星軌道的精確資料,並可以協助天文學家了解系外行星的組成與內部狀況。本研究發表於arXiv網站。(編輯 / 林琦峯)
 

資料來源:universe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