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還能住多久?
自 1967 年起,一些天文學家開始更深一步地研究與太陽質量、年齡類似的恆星演化狀態,例如,MIT 的 Iko Iben 教授便在1967 年 Astrophysical Journal, vol. 147, 624 頁發表了一篇相當重要的論文,在文中他指道,從類似於太陽的恆星之溫度、體積與發光能力變化計算,從現在,太陽誕生 45 億年起,太陽的亮度在未來五十億內將增加兩個數量級,而未來十億年內,地球所受到的太陽輻射將比今日增加 8%。8% 聽起來也許不多,但是如果您看過 1994 年國家科學會所發表的“太陽對全球氣候影響”這篇報告,您就會知道,太陽輻射每增加 0.1%,就會使地球表面每平方公尺增加 0.24W 的能量,將導致全球氣溫上升 0.2 度。由此估計,十億年後,太陽輻射增加 8%,全球氣溫將上升 16 度,而三億年後上升溫度 5 度。如果十億年太長了,我們想想三億年後的情景。地球的大氣層可能因水蒸氣含量升高而變得較多雲,且儲存於地球各處的二氧化碳(如海洋)開始逐漸釋放出來,使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也跟著升高,雖然對植物的生長有刺激的作用,但也因此加強了溫室效應,到時候,全球平均溫度輕易便會升高 16 度 以上,達到 35~40 度。陸地將較不適於大型生物的生存,地球的生物圈勢必會隨著環境的變遷而緩慢的演化,也許動物會重新回到海洋也不一定。對人類而言,我們也許可以適應這樣的變遷,也許會選擇離開地球。科學家估計人類移民到整個銀河系約需 500~1,000 萬年,所以,即使到時候地球變成了第二個金星,人類應該也不至滅亡,而有機會生存於其他的星球上。根據專門研究內行星氣候變遷的專家 Michael Rampino 與 KenCaldeira 在 Annual Reviews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1994 vol32, 83 頁 ) 的報告,在未來 15 億年內,地球溫度將達到 80 度以上,海洋可能在十億年內蒸發掉,在此之前幾千萬年內地球便無法再居住了。雖然細菌才出現在地球上六億年,生物可生存的時間才過了不到一半,但一想到未來荒蕪的地球,還是令人有點難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