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臭氧層破洞會在北極(南極)?
大氣中的臭氧絕大部分都集中在離地面大約25~30公里的上平流層中,稱為「臭氧層」。由於臭氧在分解成氧氣的過程會吸收紫外線的能量,因此可以減少紫外線來到地面的量。不過,人類製造的汙染物卻會破壞臭氧層內的化學平衡。其中最有名的污染化學物質是氟氯碳化物 (Chlorofluorocarbons,CFCs),氟氯碳化物雖然在地面是相當穩定的化學物質,但在高空照射到紫外線之後會分解出氯。氯會與臭氧分子結合,將臭氧分解成氧氣,加速臭氧的消耗量,是造成臭氧洞的主要原因。 雖然國際間已在1987年簽定了蒙特婁議定書,限制CFCs的製造與使用,但分布於各地的臭氧仍不均勻。這是因為極區地區的寒冷與永夜的氣候型態會形成有利於CFCs分解臭氧的雲層,因此加重了CFCs對極區臭氧層的影響。此外,尤其是南半球的西風帶沿途幾乎沒有陸地的阻擋,形成環繞南極大陸的快速氣流,阻擋了周圍區域補充南極上空臭氧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