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新型太陽能板可在太空中自我修復

  • 上版日期:112-07-31

新開發的太陽能電池板在受到太空輻射損壞時可以自我修復,這一發現有望使未來衛星和探測器的電源更具彈性和可靠性。


見圖說圖說:研究人員開發的太陽能電池原型。(澳洲雪梨大學)


一種被稱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erovskite Solar cell,PSC)的太陽能板曾顯示出在太空中使用的巨大潛力,因其重量輕,製造成本相對低廉,而且能以很高的效率將太陽輻射轉化為電能。然而,它還必須承受太空中高能質子粒子衝擊的難題有待克服。這項新研究背後的研究人員來自澳洲雪梨大學和加速器科學中心,他們認為已找到了解決方案。


在模擬質子輻射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影響的實驗室條件下,研究人員測試了適用於衛星的超薄太陽能電池基板,這是首次對具有這些特性的材料進行這樣的測試。實驗發現,PSC中的空穴傳輸材料(HTM)對其承受的損傷程度和癒合能力至關重要。HTM促進了太陽能電池中空穴(沒有電子)的移動,使它們保持分離並產生電力。兩種特殊類型的HTM在抵抗質子輻射損傷方面表現最好。經過精心配置,HTM還可以實現面板的自我修復,並一直恢復到100%的效率。


這種修復是透過退火(Annealing)或在真空中加熱的過程中完成的,此一過程可由太陽提供動力。理論上,太陽輻射可以修復這些太陽能電池,也可以為它們供電。要實現這一目標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但這項研究表明這是可能的,我們有朝一日能開發出低成本、輕型並能自我修復的太陽能電池板,來為探測器供電。考量進入太空的高昂成本,這將帶來巨大的影響。本研究已發表在《先進能源材料》期刊上。(編譯/吳典諺)


資料來源:science al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