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首次探測到穿過火星地核的地震波

  • 上版日期:112-04-25

科學家首次觀察到地震波穿過火星的地核,並證實了對火星地核組成模型的預測。


見圖說圖說:火星內部和地震波穿過火星地核時的路徑示意圖。圖片由NASA/JPL和Nicholas Schmerr提供。圖片來源:NASA/JPL和Nicholas Schmerr。


包括馬里蘭大學地震學家在內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利用美國NASA洞察號火星探測器(InSight lander)獲得的地震數據,得出火星地核的性質,發現了一個完全液態的鐵合金核心,其中含有大量的硫和氧。這些發現已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揭示了火星如何形成以及地球和火星之間地質差異的新見解,這些差異也可提供維持行星可居住性的線索。


該論文的第二作者、馬里蘭大學地質學副教授Vedran Lekic提到,有了洞察號,我們終於發現火星的中心是什麼,是什麼讓火星與地球如此相似卻又如此不同。


為了解其中差異,研究小組追蹤了火星上的兩次地震事件,一次是由地震引起,另一次是由大型撞擊引起,並探測到了穿過火星地核的地震波。藉由比較地震波在火星內部傳播的走時差異,並與其他地震和地球物理測量結果相結合,結果顯示,火星很可能有一個完全液態的地核,不像地球是液態外核和固態內核的組成。


此外,還推論了火星地核化學成分的細節,比如火星最內層存在大量的輕元素(原子序數低的元素),即硫和氧,並佔地核質量的20%。這一高百分比與地球地核中相對較小的輕元素佔比大相逕庭,意即火星地核的密度遠低於地球地核,更易於壓縮,此差異表明兩顆行星的形成條件不同。


雖然火星目前沒有磁場,由於火星地殼中殘留的磁性痕跡,科學家認為火星曾經有一個類似於地球的磁場。意味著火星是逐漸演變到目前的狀況,從一個潛在的適居環境轉變為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惡劣環境。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內部條件在這種演變中起關鍵作用,或是巨大撞擊也可能造成影響。


Lekic提到,即使洞察號任務在經過四年的地震監測後於2022年12月結束,我們仍在分析所收集的數據,洞察號將繼續影響我們對火星和其他行星形成和演變的理解。(編譯/吳典諺)


資料來源:ph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