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行星形成的時間會與其母恆星相當,但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KU Leuven)主導的研究團隊發現,某些類型的恆星即使瀕臨死亡,仍有可能形成行星,若此得到證實,行星形成的理論將會有所調整。
我們的太陽誕生於46億年前,在接下來的一百萬年裡,周圍的物質聚集成原行星。行星從原行星盤中誕生,原行星盤就像是一個由塵埃和氣體組成的巨大煎餅,而太陽位在中間,這也就是為什麼它們都在同一個平面上運行。但當太陽走到生命的終點時,會膨脹形成紅巨星,拋出大量物質,並吞噬在地球以內的內行星,最終形成白矮星,在這種情況下,白矮星的周圍不會形成新的行星。但像太陽一樣的單星反而是少數,大多數的恆星以雙星或多星系統存在。在雙星的情況下,雖然年齡相同,但質量不同,因此會有不同的壽命,我們已知當其中一顆變成紅巨星時,第二顆恆星的引力會導致垂死恆星噴出的物質形成一個扁平的旋轉圓盤,而這個圓盤與天文學家在銀河系其他地方的年輕恆星周圍觀察到的原行星圓盤非常相似。
研究團隊發現這些圓盤顯示可能有行星形成的跡象,觀測結果發現有十分之一帶有圓盤的演化雙星中,在圓盤中看到了一個大空腔,這表示有東西漂浮在那裡,並收集了空腔區域中的所有物質,而最可能的答案就是行星。這顆行星可能不是在其中一顆雙星生命最開始時形成,而是在最後形成的。並且發現在盤中具有大空腔的演化雙星中,在垂死恆星表面上的重元素非常稀少,研究團隊懷疑富含這些元素的塵埃顆粒被行星所捕獲。
天文學家還不確定是否真的是行星造成觀測到的結果,如果新的觀測證實這些行星是在其中一顆恆星生命結束後才形成的,這將是一個重大發現,表示現行的行星形成理論需要調整。該研究成果發表於《Astronomy & Astrophysics》期刊上。(編譯/趙瑞青) 正在形成第二代行星的雙星系統示意圖。
資料來源:KU Leu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