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天文館團隊捕獲小行星撞擊地球前的最後身影!

  • 上版日期:113-09-05
想快速了解文章資訊嗎?體驗閱讀AI生成的摘要吧!
這段摘要由大型語言模型自動生成,內容僅供參考。
天文館團隊捕獲小行星撞擊地球前的最後身影!
1. 小行星2024 RW1於9月5日凌晨撞擊地球,在大氣層中分解。
2. 撞擊前,小行星在望遠鏡的觀測中留下移動軌跡。
3. 撞擊產生明亮火球,從菲律賓和台灣都有觀測到閃光。
4.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九次在小行星撞擊前發現其蹤跡,但由於體積小,對地球無影響。

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小行星中心(MPC)於9月4日21時發布的通報指出,小行星2024 RW1將於9月5日0時40分左右於菲律賓呂宋島上空進入地球大氣層,並公布其觀測資料與軌道參數。當時小行星亮度僅為18等,但由於其正快速接近地球,預估進入地球陰影前最亮可達13等左右,雖然仍非常地暗,但已有機會利用天文望遠鏡拍攝其動態。臺北天文館與中央大學天文所、金門縣金城國中合作架設於鹿林天文台之30公分口徑望遠鏡於23時左右捕獲該小行星撞擊地球前的最後身影,圖中可見小行星在數十分鐘內明顯移動,在星空中留下長條狀軌跡。


小行星2024 RW1撞擊地球前1.5小時之影像

圖說:小行星2024 RW1在撞擊地球前1.5小時的最後身影,由臺北天文館、中大天文所與金城國中合作設置於鹿林天文台的望遠鏡拍攝。


小行星2024 RW1暫時編號為CAQTDL2,由J. B. Fazekas通報發現,使用卡塔琳娜巡天(Catalina Sky Survey)計畫中的萊檬山巡天(Mt. Lemmon Survey)1.52米望遠鏡發現的。它們是現今發現最多近地天體(NEO)的巡天計畫之一。根據估計,小行星2024 RW1的大小約為1米,進入大氣層的過程中應能完全分解,對於地面的危害機率較低,不過能產生亮度達-8等甚至更明亮的火球,尤其當其進入大氣時正值當地午夜,預料將會產生非常壯觀的火球。不過受到摩羯颱風的外圍環流影響,菲律賓當地的天候條件不佳,要看到明亮的火球可能要碰運氣了。


小行星2024 RW1撞擊地球預估位置

圖說:小行星2024 RW1預估將在菲律賓呂宋島北部上空進入地球大氣層,並往海洋方向墜落。來源: ESA


根據國際流星組織(IMO)觀測回報,小行星2024 RW1一如預期地在當地時間0時39分左右以每秒20.8公里的高速進入菲律賓北部上空,許多目擊者回報了觀測到明亮的火球,並且有相當多的影片和照片,顯示相當清晰的流星影像,並且照亮整片天空。而根據鹿林天文台戶外拍攝的影片顯示,在臺灣時間9月5日0時39分27秒拍顯到了南方天空有相當明顯的亮光,該時間與菲律賓當地的目擊報告吻合,極有可能就是該小行星進入地球大氣層發出的明顯爆炸閃光。考量到鹿林天文台與墜落地點相距600公里以上,該事件的閃光明亮程度可見一斑。


IMO觀測者回報2024 RW1產生的火球事件

圖說:IMO觀測者回報2024 RW1產生的火球事件。來源:IMO


菲律賓當地觀察者拍攝到明顯的火球

圖說:菲律賓當地觀察者拍攝到明顯的火球。來源:CNN


這顆編號為2024 WR1的小行星在天文學家發現後的數小時內即撞擊地球,時間相當短暫,以現今科技無法在如此短時間內阻止此類事件發生。這也是人類史上第九次在小行星撞擊地球前發現其蹤影,所幸這顆小行星大小僅為1公尺左右,對地球不會造成影響。事實上,地球大氣層中每天都會出現數千次火球般的流星事件,但多數位在海洋和無人居住的地區,或是發生在白天而難以察覺。而且越明亮的火球事件就越罕見,據IMO估計,經驗豐富的觀察者平均要觀察夜空20小時以上才有機會遇到一顆-4等的火球出現,而若要出現-6等的超亮火球,可能要觀察夜空達200小時以上才有機會了。(編輯/謝翔宇)


參考資料:I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