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跨國研究團隊發現了迄今為止最遙遠的候選星系,名為HD1,紅移值z達到了驚人的13.27,推算為135億光年遠,意即在宇宙大爆炸僅3億年就出現了這個星系。
▲在70多萬個天體中找到的HD1,這張照片是由三種不同波段的觀測影像疊合而成。 為了瞭解星系在早期宇宙中是如何以及何時形成的,天文學家希望透過遙遠星系得到線索,但由於光速有限,來自遙遠天體的光到達地球需要很久的時間。10億光年之外的天體發出的光,在10億年前離開了那個天體,途中經過了10億年才到達我們這裡,因此,研究遙遠的星系可以讓我們回顧過去。目前為止最遙遠星系的記錄保持者是GN-z11,它是由哈伯太空望遠鏡發現的,紅移值z為11.0,意即134億光年遠的星系,然而,這個距離已經是哈伯太空望遠鏡探測能力的極限。
▲目前已確認最遙遠的星系及新發現的最遙遠候選星系。 最遙遠候選星系HD1是由日本的昴星團望遠鏡、可見光和紅外巡天望遠鏡(VISTA)、英國紅外望遠鏡(UK Infrared)、史匹哲太空望遠鏡(Spitzer Space telescope)在總共1200小時的觀測資料中發現的,論文第一作者播金優一(Yuichi Harikane)說:「從70萬個不同的天體中找出HD1是一項非常艱鉅的任務」,該團隊接著利用阿塔卡馬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進行了後續觀測,以確認HD1的距離;領導ALMA觀測的早稻田大學教授井上昭雄(Inoue Akio)說:「我們在氧發射譜線處發現了一個微弱的訊號,訊號的統計顯著性是99.99%,如果訊號是真實的,這就是HD1存在於135億光年之外的證據,但如果沒有達到99.999%或是更高的統計顯著性,我們仍無法確定。」
HD1的發現,這表示在宇宙大爆炸後僅3億年就存在明亮天體,HD1很難用現有的星系形成理論模型來解釋,而且觀測資訊有限,它的物理特性仍然是一個謎,至少目前為止它被認為是一個非常活躍的恆星形成星系,但也有可能是一個活躍的黑洞,由於HD1在天文學上的重要性,去年底發射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選擇了HD1作為第一輪觀測的目標,該研究已被提交至天文物理學期刊,目前可以在預印本網站下載。(編譯/許晉翊)
資料來源:AL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