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中生代時期的系外行星或許比現代地球更容易被發現

  • 上版日期:112-11-04

在探索系外適居行星與外星生命的過程中,地球的形成與演變過程,是天文學家最容易獲得資訊,並作為研究參考的重要演化模型。地球的大氣組成,在整個生物演化的歷史中,曾經發生過數次顯著的變化。從寒武紀生物大爆發的演化時期開始,地球大氣中的氧氣含量從10%驟升至35%。但在接下來的氧氣含量光譜變化,以及造成的臭氧、甲烷等物質相對含量的大氣光譜變化,卻是在尋找系外行星大氣中的生命跡證時,所缺乏的部分。


系外行星系統

圖說:藝術家所呈現的系外行星系統 Gliese 3470,由於大氣中的高含氧量,更容易從太空望遠鏡辨識出來。因此由高階生命演化所衍生出的氧氣含量驟增現象,或許會成為搜尋外星生命的重要跡證之一。圖片來源:Sci News



因此,天文學家運用了同步軌道碳循環觀測(Geostationary Carbon Cycle Observatory,簡稱為GeoCarb)和碳、氧、磷、硫的演化(Carbon,Oxygen,Phosphorus,Sulphur and Evolution,簡稱為COPSE)這兩種已知的生化環境演化模型,分別模擬了從新生代回溯至古生代,距今約1~5億年前的大氣組成與光譜,出現了預期之外的結果。


隨著海洋生物圈的發展出複雜的生物多樣化、森林的出現、擴展和陸地生物圈的繁榮,造成在上述的每個時程中,氧氣含量驟升與變化。由於氧氣含量提高,所造成的大氣光譜變化特徵對於太空望遠鏡來說,更容易辨識。因此,這或許就會是探尋高階外星生命的重要參考指標。



地球大氣氧含量變化

圖說:從古生代到新生代的大氣氧含量變化圖,其中實線部分是模擬結果,虛線部分是地球演化的實際過程,可以看到大氣中氧氣含量的驟升與降低變化。而望遠鏡可以更容易探測到大氣氧含量比現代地球更高的系外行星,就像處在恐龍時代的地球一樣。圖片來源:Sci News


雖然這樣的演化過程不一定會出現在系外行星上,但是此模擬的研究結果卻剛好彌補了太空望遠鏡在探測系外行星時,所缺少的重要部分。同時這些不同大氣組成與氧氣含量的模擬結果,也為天文學家在運用高性能的太空望遠鏡,例如韋伯望遠鏡,觀測系外行星大氣的光譜與化學組成時,提供探索和研究的方向與指標。(編輯/蔡承穎)


資料來源:Sci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