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的銀暈竟然不是球對稱
- 上版日期:111-11-25
天文學家原先認為銀河系的銀暈是球對稱,但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團隊經由高精度測量認為並非如此,而是傾斜的橄欖球形,並認為這是由於70到100億年前銀河系與另一個較小的星系碰撞所造成的。 當時銀河系與一個名為蓋亞香腸(Gaia-Sausage-Enceladus, GSE)的矮星系碰撞,並將GSE矮星系撕碎,而來自兩個星系的恆星形成了圍繞星系的銀暈,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導致了銀暈中的恆星堆積,從而顯著的改變了銀暈的形狀,再加上GSE以一定的角度切入,碰撞也使其傾斜。 或許有人認為,經過數十億年銀暈會漸漸變成球型,但事實是銀暈仍維持原來奇怪的外貌。研究團隊認為是因為暗物質在起作用,傾斜的銀暈強烈地表示潛藏的暗物質暈也是傾斜的,非球對稱的暗物質暈可能會對地球實驗室中檢測暗物質粒子的能力產生顯著影響。如果暗物質暈確實存在傾斜,那麼這些神秘物質可能更集中在某些區域,若能找到這些區域,那麼當地球在未來穿過它們時,天文學家將有機會檢測到與暗物質的相互作用。 不僅銀河系擁有銀暈,每個星系都有以暗物質為主的星系暈,雖然我們看不到暗物質,但它為可見物質的分佈提供了一個框架,包含星系內的恆星、星團、星雲以及銀暈中的恆星。研究團隊認為要了解銀河系的歷史,研究銀暈是個很好的開始,因此他們主要以蓋亞任務(GAIA)所獲得的數百萬銀河系恆星的位置、運動和距離,以及銀暈高分辨率光譜巡天觀測(H3 Survey)計畫資料進行模擬,獲得了銀暈呈現橄欖球形的成果,而這將有助於他們解決有關銀河系天體物理學問題。相關研究成果將發表於《The Astronomical Journal》期刊上。(編譯/趙瑞青) 資料來源:UNIVERSE TODAY圖說:藝術家描繪銀河系扭曲、傾斜的銀暈。圖片來源:Melissa Weiss/Center for Astrophysics | Harvard & Smithsonian
圖說:藝術家對GSE矮星系碎片的印象。近100億年前GSE在其早期形成階段與銀河系合併,現在可以在整個銀河系和銀暈中找到它的碎片。圖片來源:ESA